當前位置:首頁 |
|
秀洲區前身為嘉興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959年初春,在嘉興西南7.5千米處的馬家浜自然村考古發現,距今7000年前區境就有先民居住繁衍,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稱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域內1985年發現的王店鐘家港遺址、1986年發現的新塍吳家浜遺址,是當時居民點已廣泛分布的證明,是秀洲文明之濫觴,秀洲也是江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春秋時,最早此地名長水、槜李,為吳越接壤爭戰之地,吳越兩國在此風云角逐、爭雄稱霸,著名的槜李之戰被載入《春秋》。戰國時,楚乘越內亂滅越,屬楚境。秦置由拳縣,屬會稽郡。兩漢時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孫權立太子和,因“禾”“和”同音,為避諱,遂改禾興為嘉興,嘉興之名由此而始。兩晉、南北朝時,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隋朝開鑿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帶來灌溉舟楫之利,打破了嘉興偏于江南一隅的封閉狀態,促進大規模的農桑開發。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境內大規模治水營田,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美譽。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后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后改嘉興軍。宋元時,域內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
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大致范圍和今秀洲區相當。此后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秀水縣并入嘉興縣,近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太平天國時為避洪秀全諱曾短暫改名繡水縣,之后恢復原名)。
辛亥革命后,廢府存縣,秀水縣并入嘉興縣,直隸于省。民國元年(1912)廢嘉興府,并嘉興、秀水2個縣為嘉禾縣,隸屬浙江省。民國3年(1914),設置錢塘道。時因與湖南省嘉禾縣同名,復稱嘉興縣,直隸錢塘道。其建置及縣名相沿至1949年解放。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嘉興縣、嘉興市。
1950年5月撤市并入嘉興縣。
1951年5月又分設嘉興縣、市。
1958年2月縣、市合署辦公。
1960年6月城區曾建立縣屬嘉興市人民公社,1961年9月復稱嘉興市,隸屬嘉興縣。1962年8月嘉興市改為城關區。
1963年1月城區建立嘉興鎮。
1979年9月恢復嘉興市(未實施)。
1981年1月撤銷嘉興縣,改為嘉興市建制,同年3月,嘉興縣改為嘉興市,成立市人民政府,由嘉興地區代管。
1983年7月,國務院發文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市、湖州市。原嘉興地級市改為省轄市,并分設城區、郊區。
1999年6月,郊區更名時將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點水,稱為秀洲區。
2000年5月,嘉興市對市本級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形成秀洲區現在的行政區域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