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秀洲 > 秀洲概況 > 民俗風情

    網船

    也稱劉王廟廟會,每年清明節前后及農歷八月十四,來自江、浙、滬等地的船民數萬人,匯集在蓮泗蕩及岸北邊的劉王廟,祭祀劉王老爺(元朝滅蝗英雄劉承宗)活動。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水上廟會。“網船會”是國內唯一的一處水上廟會,是秀洲區的地方文化資源。來趕廟會的船只,大部分是江南水澤中漁民捕魚的絲網船,被稱為網船會。又由于此活動是來自江蘇、浙江、上海的漁民、船民自發參與,又稱之為“江南網船會”。這種江南民間自發性的民俗祭祀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其規模、場面、人數在江南一帶影響最大,同時也衍生出許多像打蓮湘、挑花籃、扎肉提香、舞龍、舞獅、打腰鼓等原汁原味的民間文藝表演。

    七月七香橋會

        永昌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十三年重建。據傳,“香橋會”是明末清初形成的,是由當地一個秀才出點而倡導而起。之后,香橋規模逐漸擴大。在1959年香橋會被歸為“迷信”而停止活動,永昌寺一時間也被關閉。2001年,永昌寺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重建和開放、寺院內設施改善,七月初七香橋會也融入了現代色彩,香橋會中除了拈香、獻供、拜懺、還愿之外,舉辦者還邀請業余戲班,秧歌隊和舞龍隊助興表演,豐富了香橋會的內涵,吸引著當地和遠道而來的香客達數千人。

    新塍傳統糕點制作技藝

    新塍鎮歷史悠久,氣候溫暖,發達的農桑經濟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清末明初,商業鼎盛,各種傳統特色美食應運而生。“李永泰”的生糖豬油糕遠銷馬來西亞、菲律賓;“高公興”的糟蛋遠近聞名,比之皇家貢口平湖軟殼糟蛋毫不遜色;“鴻興館”的蝦爆鱔絲,最負盛名,食客如云;“呂少榮”的紅燒鰻鱺,肥嫩酥香,首屈一指。還有“任松茂”的蒜搗豬頭肉,高氏的火肉粽子以及酒宴名點羊尾盒子餅,口色水晶餃皆是一時美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眾多具有新塍地方風味特色的傳統美食不斷涌現,尤以傳統糕點生產技藝獨特,因地處蘇浙之交,其糕點小吃綜合蘇、浙、滬三地特點,以制作精細,口感溫潤,外形雅致而著稱,為傳統糕點之精品。新塍傳統糕點制作以米、面、豆等為主要原料,大多以手工成形,個別輔以特殊糕模,或蒸、或鹵、或煮、或炸后成品,工藝獨特,口感以甜為主。

    新塍元宵燈會

    新塍鎮元宵民俗文化節來自深藏民間失傳已久的新塍民俗文化之瑰寶“鰲山燈會”,由此而漸漸演化成了現在的元宵民俗文化活動。新塍素有“鰲山燈會”之舉,始于清代,時稱“水嬉”,每年十九舉辦一次,舉必在閏四月,各坊熱心此事者挨戶籌錢,于水面裝成園囿,泉石、亭臺、人物、花卉,爭艷斗巧,愈出愈奇,遠方來觀者數以萬計。在精心籌劃后,新塍鎮于1999年正月十五辦起了脫胎于“鰲山燈會”的第一屆元宵民俗文化節,暨元宵鰲山燈會。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